文/寂寞的红酒
1567年,大明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开放月港为对外贸易口岸。月港的开放让大明朝在海禁的铁幕上撕开了一道小缝隙,但这个小缝隙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大明朝的经济,而且影响了世界贸易。月港开放后,全世界的白银都向中国流,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月港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让人疑惑的是,月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又非深水良港,出海都需要好几条小船牵引,加上漳泉地区产品有限,可以说毫无优势可言。那么中国有的是优良港口,为何隆庆开关却把开关地点选在了偏僻的月港?
第一,月港(海澄县)当时属于福建漳州府,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正是这种偏僻和交通不便使得月港成为了当时海盗出没和走私的集散中心。月港当地有非常好的基础,码头林立,各国客商云集,和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联系密切。葡萄牙、荷兰等欧洲殖民者和海外走私分子都只认月港,毕竟他们在当地贸易和走私了多少年。同时,月港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如春,非常适合海外商人贸易和居住,商人都喜欢去月港。
第二,福建山多耕地少,百姓主要靠海吃饭。明朝海禁后,当地百姓无以为生,因此纷纷冒险出海,从事走私和劫掠,到处都是走私分子和海盗,福建很快成为倭寇和海盗的大本营,连欧洲殖民者都跑到当地瞎搅和。史载“其地僻处海隅,俗如化外”。明朝开放月港,将月港这个走私中心合法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倭患和海盗的产生,也改善了福建地区居民的生活。不过由于漳泉地区的商民排斥其他地区的商民,因此激起了其他地区猖獗的走私,反而造就了东南沿海的“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产生了郑芝龙等一大批海商巨枭。
第三,虽然明朝开海,但仍然没有摒弃原来的海禁政策,对海贸态度非常谨慎。明朝希望把海贸对内地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点,所以选择了位置偏僻的月港。不过明朝尽管只开放了一个小小的月港,但还是对大明朝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海量白银的涌入造成了大明朝严重的通货膨胀,随后又引发了通货紧缩,严重冲击了中国的经济,这是明朝政府始料不及的。
谁有龙海海澄月港公园的历史
浅谈圭海许氏与明代月港的关系
作者: 圭海许氏族人寒人、星光
随着古月港申遗的提出,一股古月港热已悄然兴起,引发了圭海许氏族人的无限感慨,翻阅族谱,重新叩开记忆的闸门,一段鲜为人知的族人历史流泻而出,希望能与世人共享。
一、月港的地理位置
月港位于九龙江入海处,今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月港,又名月泉港,其附近海域,古名称为“圭海”,因港口圭屿而得名。圭屿又称鸡屿、龟屿,它屹立海中,是水路入海门户。月港西邻九龙江北溪、西溪的交汇处三叉河,港口圭屿东向厦门港。
月港主航道西起普贤,沿南港往东,经海澄港口、大泥尾、圭屿,由浯屿担门出海,而后分东、西洋航线。月港的停泊点,北岸有嵩屿、海沧、石美、玉洲、澳头,南岸有屿仔尾、海门岛、浮宫、海澄月港、石码、福河等。主要港口是海澄月港,为当时进出口货物的主要集散地。据遗址考察,明清时期月港溪尾不足1公里的海岸就设7个码头,即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箍行码头(又名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其中饷馆码头在港口右侧,民国9年(1920年)改建为海澄客运码头;容川码头在港口左侧,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建,当时为大型码头,新中国成立后为农运码头。
三、圭海许氏对明代古月港的贡献
圭海许氏派下的美江许氏人口居住在港口至溪美一带,具体分布为:汝侯公派下的鸿江围港口居住群,汝器公派下的拔廷厝从港口至容川码居住群,添养公派下的容川码居住群,汝器公派下的起鳌从容川码、店仔尾、顶厝居住群,汝益公派下的田仔墘居住群,汝俊公、汝保公派下的溪美居住群,汝爱公、汝使公派下的大菜园居住群、大地尾居住群。
当时的月港码头周边百姓大多以耕种为主,生产粮食和甘蔗等农作物,部分靠捕捞、船运为生。十五世纪初,外国商船到达月港,聪明的许氏族人看到货物买卖有利可图,民心萌发了航海贸易意念。于是,商人、富人合股造大船,出外洋,避开明政府禁海令,行东西二航线,悄然兴起月港通商码头,依港兴市,形成港口大街、鱼仔市、观仔内、花亭前、中古、容川码、店仔尾、帆巷、土城内、北门土尾庵等,托起了月港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此时,美江许氏人丁兴旺,百业崛起,七条通商码头、一条店面伫立的容川码千米街,那时的容川码街市井开行立店的美江人,店面行户多达二十几个,生意繁忙,经营多样化。当时的月港誉满东南亚各个国家及五洲,中国的土特产、手工业、铸造工艺、华夏文化源源不断地推向世界,同时也引进西方文化及西方先进技术和产品,开辟了今天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至十五世纪中叶,添养公裔孙在经营方式上,从沿海转向内陆,沿九龙江北上至漳平县(原平邑菁城)在漳平县的江西街开店营商与江西商家接轨,遂形成内陆的货物与海外货物对流,使我国土特产、茶叶、手工业、铸造业在海外亨有盛名,同时也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手工业休系的完善,从而使我国的工农业发展走在世界先例。
明代古月港欣欣向荣,开辟了封建时代的文明发展一个时代典范,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古月港在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这里就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当时有许多诗篇赞美月港,其中有句云:“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
四、圭海许氏的历史伤痛
明朝末年,随着朝政的衰弱,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海运陷入困境,古月港遭到严重破坏。到清代,海寇更为猖狂,通商之海论为冥夜。美江许氏虽为古月港的发展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但在浩劫中又付出了血的代价,留下至今难以忘怀的伤痛和哀思。清代顺治8年,海寇从溪尾铣城上岸,沿村抢掠。许氏二位夫人在溪尾祠堂后被残害。圭海许氏世谱记载哀悼诗曰:
海上凶鲸肆逆尽,红颜求死不求宽。
谁云弱絮风能荡,信是孤松雪莲残。
刳孕何如败节重,碎尸容易辱身难。
双魂江浒今焉在,血染春潮白日寒。
其景何惨,悲哀催人泪下。又有许氏漳平世谱记载:在漳平经商的许某,要回家重修容川码的房屋,当他开门入内时,屋内白骨横尸,被海寇残害而无人收埋,可见当时月港码头之惨况。
五、圭海许氏祖庙(世德堂)的历史价值
圭海许氏祖庙,位于海澄镇豆巷村溪尾社,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年),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修,清光绪戊戌年再次重修,现在前厅左侧存有3块石碑为凭证(1、咸丰二年重修祖庙记事石碑;2、咸丰二年十二月建置业田碑记;3、光绪戊戌年重兴美江祖庙记事石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现在仍保持原来格局,坐向艮坤、山水形胜、雄伟壮观、雕塑精美,古迹文物保存完好。前埕东西两侧树立6座石旗杆,前埕地面长12.6米,宽12.9米,计162.54㎡;后埕长12.9米,宽5.5米,计70.95㎡;祖庙分为前后厅,中央天井,计301.9㎡;整座祖庙占地面积总计535.5㎡。祖庙门前两侧置放两座旧三圈石鼓(明代);前堂悬挂“圭海”牌匾;后堂两侧分别挂着“文魁”、“武魁”牌匾;后堂中央悬挂“许氏传衍” 牌匾;后堂左侧悬挂着明朝滴州参政许天伦、国子监博士许谷、光绿寺上宛大夫许弘谟 “一家三进士”(即兄弟进士、父子进士)的大匾;右侧悬挂着清朝守备许凤翔的“御前侍卫”牌匾、提督守备许鹏的“宣武将军”牌匾、镇总兵许凤的“荣禄大夫”牌匾;后堂正中悬挂着始祖许衍的南宋景炎丁丑年帝赐的“福”字和武毅将军的衍名。
总之,溪尾(圭海)许氏祖庙历史悠久,现有石旗杆6副12支、光绪戊戌年木香炉1个、明代三圈石鼓2座、清代记事石碑3座等文物古迹至今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溪尾(圭海)许氏祖庙始建于明朝前期,位于海澄镇豆巷村境内,是古月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和研究溪尾(圭海)许氏祖庙,对于研究和开发古月港历史价值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弘扬龙海历史人文精神、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海西建设(有圭海许氏子孙在台湾定居)也具有积极意义。
六、圭海许氏的灿烂明天
沧海桑田多变迁,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又给月港带来生机,依港兴市,海西开放,先行先试一系列优惠政策又使月港今朝有普贤码头,月港码头,振龙码头,海隆码头,陆岛码头,客运码头,形成新时代的海运码头体系,美江许氏族人也在这重兴之际,创造了新的贡献,新的辉煌。如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古月港与泉州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已经被全国“两会”政协提案委立案,古月港热已悄然兴起。
回顾难以忘怀的历史,喜今朝华夏之盛世,改革开放、海西建设前程似锦,期盼美江许氏与新月港再度蜚声海内外。
月港古文化 月港古文化 1、海澄文庙 文庙亦称孔庙,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 坐落于月溪西面的龙海二中校园内, 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殿大成殿、前殿的两厢、 后殿的崇圣阁以及庙前的泮池仍保存完好,古风犹存。 2、容川码头、武圣殿和古店铺遗址 从文庙出来,向东走50米, 再沿西门桥南面的小路走进去,就可以看到多处历史遗迹了。 当年的港市遗址,今仍依稀可见。 江岸一里多的古港口,还能见到七个古码头。 并在古码头附近出土过古船的大铁锚(今存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在容川码头旧址,有一道石板路伸入江中, 码头以东的港口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桥上仍可见桥墩残垣。 容川码头附近的“豆巷”,是当年月港最热闹的贸易集市。 百余公尺的笔直巷道上,街容店貌仍作为古迹按原样保存。 豆巷内有供奉关帝公的“武圣殿”。 3、晏海楼 港口的东端, 有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六角柱形四层古军事建筑——晏海楼。 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极盛之时,倭寇常来偷袭。 民族英雄戚继光曾率兵在月港打击倭寇。 为加强海防,海澄县城筑起石城墙,驻兵防守, 并建晏海楼、镇远楼,“以障海口东北之虚”。 如今,晏海楼仍巍然屹立。 晏海楼又名八卦楼, 它象一座宝塔矗立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北角古月港的港口附近。 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 原系一座军事望台,今为龙海市名胜古迹之一。 古月港原是龙溪县八、九都地方,处于沿海边陲,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 “豪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交易射利”, 已成为“繁华甲一方”的“东南小苏杭”, 官方虽三令五申地宣布海禁, 都不能阻遏它和东、西洋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 因月港的繁华而诱致 东洋倭寇前来劫舟夺货、焚屋杀人; 欧洲殖民者以浯屿为据点,勾引走私商人搞秘密买卖, 并进行武装劫掠,造成东南海疆长期不安宁。 明朝政府在民族英雄戚继光肃清侵犯月港的倭寇之后, 于隆庆元年(1567年)在月港设立海澄县治,寓意“海疆澄清”。 后在原有古堡基础上建筑海澄石城,驻兵防守。 为加强对海盗的监视侦察, 知县翟寅于万历八至十一年间(1580—1583年), 在县城东北角上始建一座两层的瞭望台,“以障海口东北之虚”, 寄寓“波平海晏”的愿望,取名晏海楼。 楼的底层设有枪眼多处, 并辟一条暗道直通县衙(今党校食堂)。 这样,晏海楼瞭望台与周围九都堡、溪尾铳城、 大泥铳城、镇远楼等互为犄角,互相呼应,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 晏海楼建成后,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多次遭受严重破坏。 如明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年)大股海盗在闽南沿海一带劫掠烧杀, 而波及月港; 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与清军也在海澄进行多年争夺战, 故晏海楼只剩下残破的楼基。 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697—1709年)知县陈世仪任内修建一次, 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严景“从新重建, 厚筑基址,累石增高”至四层。 后门石碑上刻有“揽秀毓奇”四个字。 民国八年(1919年)和解放后的1958年也曾整修过。 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卦楼,便是清代重建的造型。 晏海楼作为明代月港(海澄)兴衰的象征, 它吸引着不少当时的文人墨客,登楼怀古,赋诗酬唱。 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 如张燮的《登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 现存晏海楼有四层,高约30米 ,对角宽约8米。 登上四楼,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 4、萃贤坊 从晏海楼出来,不远就是月港公园, 内有一尊锈迹斑斑的明代大炮,还有几块石碑, 从后门出去,就到了中山路,一眼就可以望见萃贤坊。 萃贤坊是明嘉靖己酉年(1549年)龙溪知县林松、 县丞刘宗用为赞誉弘治甲子科吴元、 正德丁卯科林浩、庚午科张贺、癸酉科陈萸、 丙子科陈令、嘉靖戊子科高宽登相距考中进士的业绩而立, 为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式,单檐庑殿顶,正脊微弧, 正吻为鱼尾状,正楼柱头用“丁”字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屋顶, 补间斗拱为二斗三升式,保存较好,但北次间被民房围砌。 5、城隍庙 城隍庙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历史上曾有多次大规模修葺, 如明崇祯六年(1633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城隍庙为三进三殿,主体硬山式建筑庙群保存相当完好。 庙座北朝南,广场宽敞,规模颇大,木雕艺术,古雅别致,亦颇壮观。 城隍庙奉祀汉代忠烈人物,系从福州城隍庙分灵, 故海澄城隍庙挂匾为秩二品“威灵公”。 据史册记载:福州城隍庙在清初被升格为福建都城隍,统辖台湾, 因为康熙年间,台湾是一个府,隶属福建,时“九闽”,因此。 福州城隍庙则是全省各地以及台湾岛上城隍庙的祖庙。 周苛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坚守荥阳城,当项羽攻下城池时, 周苛被俘,项羽封他为上将军,享万户侯, 但周苛忠贞不降,并怒斥项羽,于是被烹而死。
记得采纳啊
本文来自作者[幼蓉]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103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幼蓉”!
希望本篇文章《月港(关于月港的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文/寂寞的红酒1567年,大明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开放月港为对外贸易口岸。月港的开放让大明朝在海禁的铁幕上撕开了一道小缝隙,但这个小缝隙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它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