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之以鼻,用鼻子轻蔑地吭气,表示瞧不起。
弃之如敝屣扔掉破烂的鞋子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敝屣,破鞋。
1.出处:弃之以鼻出自:《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弃之如敝屣《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2.《孟子·尽心上》全文: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九)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本文来自作者[傲霜]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1049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傲霜”!
希望本篇文章《“弃之以濞 弃之如敝屣”什么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弃之以鼻,用鼻子轻蔑地吭气,表示瞧不起。弃之如敝屣扔掉破烂的鞋子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敝屣,破鞋。1.出处:弃之以鼻出自:《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