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颠覆传统历史的巨作大秦帝国
事隔一年,终于看完了这历史剧,尽管结尾是意料之中的,但还是觉得有些无法接受。眼睁睁的看着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历经六代君王而崛起的帝国就这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走向了灭亡。最后一部看着很教人难受,功臣一个个惨死,阴谋一步步得逞,心里一直都在期望能有人站出来阻止赵高胡亥的胡作非为。假如扶苏没有自杀,假如蒙恬不那么温顺的不顾真假的听从王命,假如李斯能在最后关头清醒过来杀掉赵高重新拥立一个新的皇帝,结局是否就能改变呢?也许能有秦五世秦六世甚至十几世的出现,但恐怕终究也逃不过最后一亡。正如同已经灭亡的六国一样。
秦国一统天下是有其偶然性的。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灭亡其实都可以归咎到君主身上。但凡遇到明君,则国家可以改革图强,一旦遇到昏君,则很快就能耗空国力。即使秦国的商鞅变法其改革深度远大于六国,并且整个国家是一个法治完备的国家,但君王的权力仍然是超越一切的,所以即使明君如嬴政也有昏头发“逐客令”的时候。所以,秦国的强大,依然依靠的是君主的个人能力。所幸的是,秦国的运气真的比六国要好。秦孝公以后的一百四十年六代君王中,平庸者只有三个,并且这三人加起来的执政时间才不过八年,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嬴政这种雄主加起来的执政时间有一百三十二年之久。老王暮政也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时期,而在秦国,除了在秦昭王执政五十六年的末期确有暮政之险以外,其他英明的君主几乎都是在英年去世的。而且几乎就是活活给公务累死的。
终于,在如嬴政这般千古难遇的一代明主去世以后,秦帝国终于遇到了一个有史以来最昏庸的君王,从而使得奸臣得道,功臣殉国,不到三年竟然就灭亡了。眼看着历史进入了一个倒退期,商鞅变法以来所建立的法治大道完全被破坏,帝国所积累的财富、大的工程也尽数被摧毁,真是教人无比心痛!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西汉建立以后实际上是恢复了很多嬴政统一天下以后的制度,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去。
虽然是部小说,但它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观点,并处处以正史做解释。忽然发现,学习历史的时候,只知道一个历史事实而却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和原因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真希望孙老师可以接着楚汉之争继续写下去,好让我重新学习一次历史。
呼和浩特大召观后感
《纵横》跟《裂变》比,少了些强悍之风和理想光芒,这也是张仪和卫鞅精神气质上的差异。列国争雄的宏观态势交代得也不清楚,秦国独抗六国的故事,基本上简化成了张仪和犀首的斗法。
中国思想史上最为星光灿烂一段的是春秋和战国时代。那是诸子百家放言、士子纵横天下的时代。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哲人和学人再未出过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学说。洋洋500万言的小说《大秦帝国之纵横》以此为时代背景,从战国中期的商鞅变法开始,到秦统一六国并在17年后轰然倒塌结束。2009年,根据小说第一部改编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在历史剧爱好者中掀起热潮。如今,其续篇《大秦帝国之纵横》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孙皓晖小说《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始终洋溢着一股“老秦人”的大无畏气势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光焰。用通俗的话说,这部小说志在为一直被斥为“虎狼之国”的秦国翻案。曾为西北大学教授的孙皓晖穷30年学养积累,历16年寒暑写作,完成了这部常怀赳赳之气的小说。因为学识丰富,说理透彻,故事跌宕,这一大篇“翻案”文章使得“暴秦”之说再也无法立足。
《大秦帝国之裂变》的主角是秦孝公(侯勇)和卫鞅(王志飞)这对变法组合,《大秦帝国之纵横》的主角是秦惠文王(富大龙)和张仪(喻恩泰)这对扩张型君臣。《大秦帝国之裂变》知音众多、反响强烈,是因为剧中的改革和法治主题与时局多有对应,卫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改革者形象也是今人之所盼。
相比之下,《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秦国大破六国联军进而一家独大的历程,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峥嵘故事,无法与当今社会发生直接的观照勾连,所以打响的难度系数更高。黄健中导演的《大秦帝国之裂变》的确有黄钟大吕之声,丁黑导演的《大秦帝国之纵横》则多了战国七雄之间的连横合纵和细密缠斗,形而上的精神建构稍稍减色。
《大秦帝国之纵横》没有严格依凭小说编剧,而是对原着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了增删取舍。人物方面最大的改变是作为张仪对照型人物的苏秦没有了,而是给他身边放了一个虚构的野蛮女友“苏宣”。情节方面最大的改变是诸子辩论的篇什尽数删除,秦国之外各国之间的'攻伐也能省则省,秦惠文王和张仪敌六国的主线更集中,同时大大增加了感情戏、女人戏。虽然改编的力度很大,但小说的精神气质基本继承下来:为秦国说话,显士子豪情。
那是中华民族的青春岁月,没有“三纲五常”和森严秩序的束缚。青春是自由的,公孙衍开始是秦国的大良造,与母国魏国为敌,过不多久就回归魏国出仕,献合纵之策欲灭秦国。张仪昨天在楚国不得重用,今天就在秦国拜相。青春是奔放的,没有繁文缛节,没有门第之见,但有长策在胸,君前一番宏论便能出将入相。
青春是无忌的,老百姓并不畏官如虎,布衣之身可驳君王之论,民女不从相国的婚嫁之请。青春是善变的,诸国邦交朝秦暮楚,煞有介事中带着漫不经心和形同儿戏。青春是多彩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各显奇能。青春也是苦涩的,连年征战,死伤无算……《大秦帝国之纵横》呈现了一个与今时迥然不同的,有些眼熟但更多陌生的世界。从中能看见国家民族的依稀来路,也能找到蹈厉奋发的精神热源。
要说缺点,《大秦帝国之纵横》跟《大秦帝国之裂变》比,少了些强悍之风和理想光芒,这也是张仪和卫鞅精神气质上的差异。列国争雄的宏观态势交代得也不清楚,秦国独抗六国的故事,基本上简化成了张仪和犀首的斗法。富大龙有“猴”气,喻恩泰有油滑之气,他们的个性设计和即兴发挥让惠文王显得变态,张仪显得滑稽。虽然很难说历史上这二位就不变态,不滑稽,但这种演法放在一部历史正剧中还是有违和感。
如果把《大秦帝国之纵横》放在整个历史剧的坐标系中,它不算很出色。但如果放在今年一路向下的历史正剧方阵中,它又明显领先于同侪。然而,这部思想性和娱乐性尚可一观的作品,收视表现和其他历史剧一样低迷。不得不说,电视剧观众的口味变了,他们宁愿在神剧和雷剧中寻找娱乐的快感,也不愿意一板一眼地反刍坚硬的历史。
年前,无意间于网络上浏览到了电视连续剧《新大秦帝国》的信息,原以为《新大秦帝国》也不过是一部普通的历史剧。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说起秦国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仅管如此,因为热爱历史的原故,我还是豪不犹豫的在线观看了此剧。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从一开始,这部电视连续剧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乎,一口气看完了51集。本来当时就要写写观后感的,但是感觉此剧太博大、太深厚、太经典,不写则已,若写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迟迟未能动笔。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决心写此观后感。
我个人认为,就总体来说,《新大秦帝国》是有史以来拍的最好,最有看头的一部历史剧!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国》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在我们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会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知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除此之外,秦王朝没有什么特别,似乎可有可无。但《新大秦帝国》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之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争鸣之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之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之多,涌现的伟人之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作者孙皓晖语)
本文来自作者[以慰长想]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1113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以慰长想”!
希望本篇文章《中国古代历史观后感2000字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部颠覆传统历史的巨作大秦帝国 事隔一年,终于看完了这历史剧,尽管结尾是意料之中的,但还是觉得有些无法接受。眼睁睁的看着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历经六代君王而崛起的帝国就这样在短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