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背景颇有争议,主要版本有三:
一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李白来到安陆不久,即为故相许圉师家见招,而妻以孙女。于是他就栖居碧山读书制作。这时,在他的亲友中,对他这样年轻隐居,不求仕进,有不以为然,而有所议论,于是在开元十七年春,他就写下这首诗来,用答问形式,抒发自己当时情感。
二是公元754年,54岁的李白来到了黄山,在黄山及周边地区的青山绿水间徜徉徘徊,顾盼流连。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诗人应越国公汪华的后代本地豪人汪伦的邀请,来到桃花潭和查济。(查济村始于公元676年,周文王后裔查文熙公退休后由山东济阳县查地移居查济,后取名查济村。)查文熙后人查关屿前去拜见,李白欣然写下一首《山中问答》,当地人刻在青龙山石门,现在依稀可见此诗遗痕。
三是在现在的芜湖小格里自然风景区,即位于南陵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紧依318国道,交通方便,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的一个景区。林木葱郁,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奇花异草遍布,为地球同一纬度仅存的原始次生林。这里峰峦起伏,与古碧山相望,泛指黄山东西两边两处名为“碧山”的地方:黟县的碧山乡和太平罗村之侧的山峦。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慕居于此,留有《山中问答》名诗一首,山水胜景受到诗人赞美。
以上不难看出,依据无非是李白诗“碧山”与李白当时的活动地。安陆有碧山,黄山也有碧山,古今重地名争不出什么名堂。
李白举荐前,他“酒隐安陆”,曾自言“隐不绝俗”。李白举荐后,供奉翰林,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正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包括黄山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从活动时间来说两者都说的过去。
因此,在没有更有力的实证考据前,争不出所以然来。
另外,翻开唐诗,我们不难发现,“碧山”这个词,李白的使用频率极高。“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这里是指江西庐山。“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里是指四川峨眉山。“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里是指陕西终南山。“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这是指江苏北固山。 可见,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纯净洁之地的意思。
山中问答这首诗,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为什么要归隐山林?全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别有一番韵味。不过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矛盾的心理,有一腔入世报效国家的心愿,但是却无奈归隐山林。归隐山林虽然好享受着恬静悠然的生活,但是入世建功立业也是他的理想抱负,这两者矛盾冲突让他无法取舍,并没有寄人篱下的感情。
一、李白的写作背景关于李白写山中问答这首诗的时间和背景历史上无从考究,但是有三点说法。第一个就是他年轻的时候去碧山读书,而身边的亲戚和朋友认为他年轻就归隐不以为然,甚至议论纷纷。那个说法就是他应朋友汪伦的邀请,前往黄山桃花源去欣赏美景。第三个说法就是李白曾经前往芜湖隐居。从这些时间推断来说,碧山是指风景秀丽的地方。
二、李白的理想抱负李白一直认为自己是天赋异禀,有大才华的。但是因为当时的科考制度比较严厉,所以李白只能走自荐模式上位。所以他给很多朝廷重臣写了自荐信,在信中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念。但是因为他这个人太骄傲的,所以他很多求职信就是因为过于狂傲而被拒绝了。就后来入朝当官也因为诗人的闲散个性而被贬。李白一生有两个理想,第一个是成为宰相,第二个就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渴望建立一个国泰民安的社会。
三、李白的历史贡献李白虽然在政治上极为不顺,但是他在诗坛中的意义非凡。诗歌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当代以及无数后代的人。而李白狂傲不受约束的风采也在封建正统思想的压制下得到释放。所以在我国诗坛中,李白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文来自作者[又彤]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112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又彤”!
希望本篇文章《李白的《山中问答》写作背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背景颇有争议,主要版本有三:一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李白来到安陆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