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麻黄(去根、节)300克 款冬花(去芦、枝、梗) 诃子皮(去核) 甘草(爁)各150克 肉桂180克(去皮,不见火) 杏仁(去皮、尖,麸炒)9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好茶3克,同煎至120毫升,食后及夜卧时服。如半夜不能煎,可用药末入茶和匀,开水送下。
主治咳嗽喘急,痰涎壅塞,坐卧不安,心胁疼胀;兼治伤风咳嗽,膈上不快。 方剂别名麻黄汤(《圣济总录》卷九)。
药物组成麻黄3分,防风3分,芎?半两,防己半两,附子(炮)半两,人参半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甘草(炙)半两,桂心半两,石膏3两,杏仁20粒,羚羊角屑1两。
处方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十引《神巧万全方》。
方剂主治风痱。
用药禁忌忌生冷、酢滑、猪牛马驴肉、蒜、麦、酒。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4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竹沥1合半,生葛汁1合,同煎7分服之。 药物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芎?1两,川升麻1两,防风1两(去芦头),汉防己1两,桂心1两,羚羊角屑1两,酸枣仁1两,秦艽半两(去苗)。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九。
方剂主治中风。口面?斜,筋脉拘急。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竹沥1合,更煎1-2沸,温服,不拘时候。 药物组成麻黄1两半(去根节),防风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秦艽1两(去苗),葳蕤1两,葛根1两半,独活1两半,汉防己3分,芎?3分,白鲜皮3分,牡丹3分,石膏1两,桑寄生1两,甘草3分(多微赤,锉),黄芩1两。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
方剂主治伤寒阴阳痉病,头痛壮热,百节酸疼,吐逆闷绝,口噤,腰背反张,手足强直,肉热脉数。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加淡竹沥1合,更煎2-3沸,分温2服,每日3-4次。 药物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防风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芎?1两,桂心1两,犀角屑3分,前胡3分(去芦头),赤芍药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处方来源《圣惠》卷二十一。
方剂主治偏风,手足不遂,失音不语,口眼?斜。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药物组成麻黄1两(去根,锉),防风3分(去芦头),桂心半两,当归3分,川升麻3分,槟榔1两,犀角屑3分,赤茯苓1两。
处方来源《圣惠》卷四十五。
方剂主治风毒脚气,顽痹无力,言语謇涩。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黄耆(蜜炙)、龙骨、牡蛎(煅)、麻黄根各等分。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三九○。
方剂主治小儿盗汗日久,口干烦渴,消瘦少力。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半盏,加生姜、大枣,煎至3分服。 药物组成麻黄1两1分(去根节),羌活1两(去芦头),黄芩3分(去皮),细辛(真华阴者,去叶)半两,黄耆半两(蜜炙)。
处方来源《本事》卷三
方剂主治历节。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2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持续3-4服。有汗慎风。
咳嗽是肺系常见病症,外感六*、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可以损伤肺气,引发咳嗽。临床需辨表、里、寒、热、虚、实,根据主证,随机选方,并兼顾次症,灵活加减用药!
1、 温散风寒
症状举例: 运动后弃衣贪凉,次日咳嗽音哑,咽喉奇痒,痰白清稀,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痒,头项酸痛,舌苔薄白。
辨证:属于风寒咳嗽,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药用: 炙麻黄,桂枝,荆芥,细辛,杏仁 ,前胡,生姜 和甘草。用麻黄配桂枝、荆芥、细辛,辛温发汗,解散表寒;麻黄配杏仁、前胡,开启肺气,恢复肺的宣降功能;生姜、甘草调和诸药,以助宣散风寒。
2、 轻疏风热
症状举例: 咳嗽频作,痰黄黏稠,不易咯出,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咽痛,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黄。
辨证: 属风热咳嗽,治以疏风解热,肃肺止咳。
药用: 桑叶 ,菊花 ,金银花,连翘,薄荷,大青叶,杏仁 ,浙贝母 ,桔梗 ,芦根 和甘草 。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发肺气;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消除炎症;杏仁、贝母、桔梗、芦根、甘草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3、 清化痰热
症状举例: 平时嗜烟,素有积热,近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诱发咳嗽,痰多色黄,喉间痰鸣,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 属痰热咳嗽,治以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药用: 金银花,连翘 ,黄芩,前胡 ,桑白皮 ,鱼腥草,桔梗,浙贝母 ,款冬花,甘草和生石膏(另煎兑服)。生石膏、金银花、前胡等宣散风热;连翘、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泻肺热;桔梗、贝母、款冬、甘草化痰清热
4、 培土生金
症状举例: 慢性咳嗽多年,时轻时重,每因劳累受凉而发作。时下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萎黄,气短乏力,懒动少言,语音低微,动则自汗,食欲不振。舌质淡嫩,齿痕明显
辨证:属气虚咳 嗽,治以培土生金,益气化痰。
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 ,制半夏,陈皮 ,杏仁,浙贝母,炙枇杷叶 ,炒山楂 ,炒麦芽和炙甘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益脾肺之气,培土以生金;半夏、陈皮、杏仁、贝母、枇杷叶宣肃肺气,化痰止咳;山楂、麦芽辅助消化,增强脾胃健运
5、 燥湿化痰
症状举例: 素嗜烟酒,形肥气弱,患慢支多年,咳喘常发,迁延难愈。痰多色白,晨起即作,食后明显,进甘甜油腻之物加重,胸闷,呕恶,食少,体倦,便溏,舌苔白腻。
辨证: 属痰湿咳嗽,治以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药用:苍术,厚朴,制半夏,陈皮,杏仁,紫菀 ,款冬,白前,白芥子,紫苏子 ,莱菔子 和甘草 。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行气开郁;杏仁、紫菀、款冬、白前、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甘草化痰止咳。但苍术、白芥子性燥,不宜久用,故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后即去之。
6、 温阳化饮
症状举例: 嗜烟酒,形肥气弱,患慢支多年,并有肺气肿表现,入冬咳喘常发,迁延难愈。因气候骤冷,咳嗽频作,夜间尤甚,喉痒痰多,色白清稀,呈泡沫状,背冷气短,不能平卧,纳差,便溏。
辨证:属寒饮伏肺。急则治其标,先予温肺散寒,蠲饮化痰。
药用: 炙麻黄,桂枝,制半夏,细辛,干姜 ,炒白芍,五味子 ,白芥子 ,紫苏子 ,莱菔子,葶苈子和炙甘草。麻黄与桂枝、细辛配伍,解表散寒,止咳平喘;桂枝、干姜、细辛温阳化饮;芍药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与桂枝配合,可以调和营卫,活血利水;半夏味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五味子是治疗咳喘要药,并可补益心肺,防肺气耗散。加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以增强温肺、化痰、逐饮之功
7、 养阴润燥
症状举例: 长期嗜烟,久有肺疾(慢性支气管炎),形瘦体弱。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咽干喉痒,声音嘶哑,五心烦热,便结溲赤,舌质殷红。
辨证:属阴虚咳嗽,治以养阴润燥,兼清虚热。
药用: 霜桑叶 ,枇杷叶,甜杏仁,南沙参,麦门冬,生地黄 ,天花粉,胡麻仁 ,地骨皮 和炙甘草。方中霜桑叶、枇杷叶清热肃肺;杏仁降气止咳,又能启上(肺)润下(肠);沙参、麦冬、生地、天花粉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地骨皮善清虚热,阴虚劳嗽尤宜;胡麻仁、炙甘草润肠通便,同时也能益气润肺,化痰止咳。
本文来自作者[依浚博]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1269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依浚博”!
希望本篇文章《麻黄散的其他配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组成麻黄(去根、节)300克 款冬花(去芦、枝、梗) 诃子皮(去核) 甘草(爁)各150克 肉桂180克(去皮,不见火) 杏仁(去皮、尖,麸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