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拼 音 yú? 部 首 二 笔 画 3 五 行 土 [于]基本解释
1.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3.姓。
[于]详细解释〈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介〉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姓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于”
另见 yū
[于]百科解释于,yu,于是迂、纡的本字,本义为曲折。较早的字是在“干”的旁边有一条迂曲的线,行路时要绕着走。“于”是一个汉字,从古代就有这个字了,只是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属古今异义。“于”不是“于”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于”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于yú”的解释是“同于”),“于”、“于”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于”的全部意义,“于”也并不能代替“于”的全部意义。同时“于”也是一个姓氏,但不同于“于”姓。常见于文言文中。 更多→ 于
[于]英文翻译go to; surname; in on at
[于]组词 对于 由于 于是 等于 终于 属于 单于 归于 乐于 于今 易于 于思 过于 淳于 更多于组词 [于]相关搜寻 于无声处 于归 于阗 于事无补 于谦的诗于物无不陷也的“于”是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于”是“使”意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作者列举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以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于”的意思是:在......之上,介词。于物无不陷也:(刺)在物体上没有刺不透的。
2、出自先秦:韩非的《矛与盾》。
3、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扩展资料“于”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唐代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
3、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唐代韩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5、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战国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水做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6、用在动词前,无义。
先秦《诗经·葛覃》:“黄鸟于飞。”黄鹂上下在飞翔。
本文来自作者[寻真]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1313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寻真”!
希望本篇文章《于什么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于 拼 音 yú? 部 首 二 笔 画 3 五 行 土 [于]基本解释 1.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