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1904-1933.12.5)字子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今年诞辰111周年,祖籍安徽太湖县弥陀镇,生于父亲朱延熙湖南沅陵任内。 有诗集《夏天》、《石门集》、《草莽集》等
1919年朱湘入清华学校读书,在“水木清华”的校园里,由于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于1920年参加梁实秋、闻一多组织的“清华文学社”,1921年开始写诗。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与诗人饶孟侃(子离)、孙大雨(子潜)、杨兴恩(子惠)合称“清华四子”,享有诗名。朱湘在安徽大学的同事苏雪林女士对朱湘一直是以“诗人”相称。1933年12月朱湘投江自杀后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济慈”。
济慈是英国诗人,1795年出生于伦敦,自幼喜爱文学。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却一直誉满人间。
济慈和朱湘虽相隔一个多世纪,除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生涯很有相同之点外,两人的性情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济慈具有旷世奇才,由于家境穷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后又弃医从文。
朱湘虽然出生在官宦之家,但由于他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家道中落,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朱湘外冷内热,性情狂傲、倔强、孤僻、狷介,但却胸怀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为中华民族倍受歧视、中国现实社会落后感到愤怒和羞惭,他慷慨激昂地声称“为中国鞠躬尽瘁是我早就选定了的。”并说:“我在外国住得越久,越爱祖国……”。在国外,他的矜持和狂放不羁显示出他铮铮铁骨的为人,回国后他的狂傲、乖僻的个性致使他长期失业,甚至最后走上绝境。
朱湘“绝顶聪明”,曾受到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的器重。他和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人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诗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奠基者。他极力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吸收有益的东西,推进中国新文学运动。由于性格决定,他看不惯虚伪的世界,他要“寻遍天堂,从日生的时候寻到日死,还燃起白烛夜中去寻觅———你决不会寻到一种东西“假君子”。朱湘作为诗人,敏感、激愤、悲凉、压抑和绝望为常见的情绪状态,这种无常的情绪状态使得诗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思维,于是乎也就产生了许多绝世之作,所以说“朱湘的诗是不死的”。
对于诗人朱湘自杀的原因,一些资料上介绍诗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社会的打击,家庭的失衡,生活的艰难,对他产生轻生的念头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我不同意他是失去生活勇气的说法。这可从苏雪林先生的文章里得到证实。“他觉得有一种飘忽的玄妙的憧憬,永远在他眼前飘漾。好像美人的手招着,来呀……这就是那美丽魅人的诗神的声音。于是他将那足以戕害他生机的现实像敞屣一样抛掷了。饥饿,寒冷,耻辱,误解,还有足以使得敏感诗人感到彻骨痛伤的种种”。诗人自己对诗神说,“我的诗神,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我……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我的诗神!这样你也是应该一看我的牺牲罢。为了你,我牺牲一切,牺牲我!全是自取的:我决不发怨声”,诗人是以生命殉艺术。其实诗人在1926年2月写成的长诗《王娇》中早就流露出这种绝望,“妻子去了,女儿也已归阴,我在人世上从此是孤零,这样生活着有什么滋味?等着罢,等我与你们同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湘和济慈,和许多早逝(或自杀)的大文豪一样,都是一种诗情的冲动使之达到忘我的境地。难怪诗人的好友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民国孤傲才子朱湘16岁考上清华,21成名,28岁为何跳海自杀?
《少年歌》的作者是现代诗人朱湘。朱湘(1904-1933),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晨报》副刊《诗镌》,提倡写格律新诗。他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之一。23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两年后回国任安徽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及教授,并在《青年界》《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诗作。1932年到上海,生活漂泊困窘,情绪愤懑失望,感到不容于世,在1933年由上海乘船去南京的途中投江自杀。英年辞世,深为同伴所痛惜。
朱湘的诗章法整齐,韵调和谐,他在新诗格律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这首《少年歌》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首诗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勇敢的斗争精神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诗人把少年比喻成小羊,跳跃的轻快动作显出了少年们的活泼。提着嗓子的笑,撒开腿的跑进一步写出少年活泼的情态和动作。
第二节主要突出了少年的清纯。诗人用山泉、白云来比喻少年的清纯。然后用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典故来说明我们青少年要做纯洁的人。
第三节诗人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两个“恨”字,表达了青少年对包括暮气在内的“一切衰朽的东西”的恨。爱憎分明。突出了青少年的斗争精神。
第四节诗点明我们是新人。我们要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朱湘写这首诗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因此结尾有“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着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
这首诗笔调清新,章法整齐,韵调和谐,体现了新诗的特点。
《生活是多么广阔》选自《何其芳文集》。何其芳是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1938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不久就加入中国***。写出了热情歌颂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为文学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歌颂。当时延安生活艰苦,物质极为匮乏,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二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号召少男少女们去开拓一种未曾有过的紧张而有趣的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节使用环结法结束全诗。生活是海洋,但是生活又是多么芬芳。海洋写出生活的广阔,芬芳写出生活的温馨与幸福。结尾富有新意。
《少年歌》朱湘
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过不少的文学大师和才子。这些人性格各异,有的浪漫多情、有的孤僻怪异、有的博学多情、还有的固执孤傲……在这些当中,才子朱湘算是比较独特异类的一个人。他天爱聪慧,16岁考上清华,21成名,28岁却被生活所迫,选择跳海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
朱湘出生于湖南沅陵,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能跟着堂哥一起生活。由于她们年纪相差有点大,存在很大的代沟问题。加上父母的离世,使得朱湘长期处于自闭的环境下,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很多事情都喜欢藏在心里,不愿与他人交流。
或许上天也觉得对他有点残忍,给了他一个天资聪慧的大脑。16岁那天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预科班,在校期间开始新诗创作,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和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并称为为“清华四子”。可能是受小时候生活的影响,觉得学校里的规章制度过于死板,多次旷课和违反学校早起的规定,直接导致他在清华读书的第三年因记3次大过被学校开除。离开学校后的朱湘并没有消沉下去,反而在之后去了上海边工作边学习。
朱湘才出生的时候,家里就给他订下了一门娃娃亲,但他对于这位几乎没见过面的女子没什么好感。接受过新思想的他对于封建时期的旧习俗深恶痛绝,即便是大学时期兄长催他回家和这个女孩成亲,他也一直没答应。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在上海工作时听说和她定亲的那个女孩在父母去世后被兄长赶了出来,孤身一人来到上海谋生。
此时的朱湘动了恻隐之心,觉得他们两人有很多的相同点,很快就确定了关系走到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湘写的诗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的诗集在当时的文坛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就连清华大学知道后主动邀请他回去继续深造,还让他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重新回到清华的朱湘,很快就去了美国留学。后来因中国人在美国备受歧视,自尊严重受损,换了好几个大学都是这样的情况,一气之下什么学位也没拿到就回国了。回国后的朱湘去了安徽大学教书,刚开始的生活还是挺不错的。后来由于安徽大学时常拖欠薪水,他和妻子生的一个孩子因未满周岁,没有奶吃哭了七个昼夜活活饿死,严重影响了夫妻之间感情。加上自己主持的“英文文学系”被改为“英文学系”,邀请好友到安徽大学任教被校方拒绝,使得他非常愤怒,一怒之下离开了学校。
离开学校之后的朱湘找了很多工作都不理想,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直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选择在一个冬日的凌晨,坐上轮船跳海自杀结束自己29岁的生命。死前早已没有当初的傲人才气,有的只是穷困。就连手中的那瓶酒,还是用妻子打工的钱买来的,自认为才比天高的朱湘,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生活。
少年歌
朱湘(1904-1933)
我们是小羊,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
提起嗓子笑。
撒开腿来跑: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我们是山泉,
白云中流下了高岸;
谁作泾的溷?
流成渭的清,
才不愧我们的真面。
我们恨暮气,
恨一切腐朽的东西。
我们要永远
热烈同勇敢,
直到死封闭起眼皮。
我们是新人,
我们要翻一阕新声。
来啊,搀起手,
少年歌在口,
同行人灿烂的前程!
现推朱湘的资料
朱湘,字子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今年诞辰100周年,祖籍安徽太湖县弥陀镇,生于父亲朱延熙湖南沅陵任内。
1919年朱湘入清华学校读书,在“水木清华”的校园里,由于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于1920年参加梁实秋、闻一多组织的“清华文学社”,1921年开始写诗。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与诗人饶孟侃(子离)、孙大雨(子潜)、杨兴恩(子惠)合称“清华四子”,享有诗名。朱湘在安徽大学的同事苏雪林女士对朱湘一直是以“诗人”相称。1933年12月朱湘投江自杀后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济慈”。
济慈是英国诗人,1795年出生于伦敦,自幼喜爱文学。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却一直誉满人间。
济慈和朱湘虽相隔一个多世纪,除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生涯很有相同之点外,两人的性情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济慈具有旷世奇才,由于家境穷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后又弃医从文。
朱湘虽然出生在官宦之家,但由于他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家道中落,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朱湘外冷内热,性情狂傲、倔强、孤僻、狷介,但却胸怀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为中华民族倍受歧视、中国现实社会落后感到愤怒和羞惭,他慷慨激昂地声称“为中国鞠躬尽瘁是我早就选定了的。”并说:“我在外国住得越久,越爱祖国……”。在国外,他的矜持和狂放不羁显示出他铮铮铁骨的为人,回国后他的狂傲、乖僻的个性致使他长期失业,甚至最后走上绝境。
朱湘“绝顶聪明”,曾受到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的器重。他和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人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诗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奠基者。他极力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吸收有益的东西,推进中国新文学运动。由于性格决定,他看不惯虚伪的世界,他要“寻遍天堂,从日生的时候寻到日死,还燃起白烛夜中去寻觅———你决不会寻到一种东西,假君子”。朱湘作为诗人,敏感、激愤、悲凉、压抑和绝望为常见的情绪状态,这种无常的情绪状态使得诗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思维,于是乎也就产生了许多绝世之作,所以说“朱湘的诗是不死的”。
对于诗人朱湘自杀的原因,一些资料上介绍诗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社会的打击,家庭的失衡,生活的艰难,对他产生轻生的念头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我不同意他是失去生活勇气的说法。这可从苏雪林先生的文章里得到证实。“他觉得有一种飘忽的玄妙的憧憬,永远在他眼前飘漾。好象美人的手招着,来呀……这就是那美丽魅人的诗神的声音。于是他将那足以戕害他生机的现实像敞屣一样抛掷了。饥饿,寒冷,耻辱,误解,还有足以使得敏感诗人感到彻骨痛伤的种种”。诗人自己对诗神说,“我的诗神,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我……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我的诗神!这样你也是应该一看我的牺牲罢。为了你,我牺牲一切,牺牲我!全是自取的:我决不发怨声”,诗人是以生命殉艺术。其实诗人在1926年2月写成的长诗《王娇》中早就流露出这种绝望,“妻子去了,女儿也已归阴,我在人世上从此是孤零,这样生活着有什么滋味?等着罢,等我与你们同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湘和济慈,和许多早逝(或自杀)的大文豪一样,都是一种诗情的冲动使之达到忘我的境地。难怪诗人的好友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本文来自作者[凡灵]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1365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凡灵”!
希望本篇文章《少年歌的作者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朱湘(1904-1933.12.5)字子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今年诞辰111周年,祖籍安徽太湖县弥陀镇,生于父亲朱延熙湖南沅陵任内。 有诗集《夏天》、《石门集》、《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