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庭院中看到的阳光顶多大厅(堂屋)里可以接受到,若站在天底下看到的阳光则四面八方都有照见,意思是站在的角度如果有遮挡,就只能看见一点,若视角开阔的地方,应该说往高度去才会视角开阔,那么,看到的阳光就是全方位的,这句诗里就有鼠目寸光目光短浅或井底之蛙之喻意,那么就应该是从一个视角看待或对待社会现象或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认识再逐渐往全方位去拓展这个基点来立意吧。
人生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是出自哪里的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意思是:
理想与志向,放眼世界,胸怀天下。
有志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有远大理想的人,他的生活才会充满活力。
做到专心致志,首先要有志。如果一个有没有崇高的志向,他就会感到前前途渺茫。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语出《默觚下·治篇十二》
“天下其一身与!后元首,相股肱诤臣喉舌,然则孰为其鼻息?夫非庶人与!九窍百骸四支之存亡,视乎鼻息,口可以终日闭而鼻不可一息柅(遏止).
古圣帝明王,惟恐庶民之不息息相通也,故其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古圣之听言也,不问其疏近,并不问其公私,而惟其理之是非,即有吁(xu,叹息)有咈(yi,叹词),未闻以其吁咈而罪之也,是谓“不以人废言”;瞽(瞎)史、百工、庶人、刍( chu,割草)荛(rao,柴草)皆得进言,未闻工瞽刍荛一言可采,即擢(提拔)以崇高之位,是谓“不以言举人”.
不以言举人,故能明试以功而广收天下之人;不以人废言,故能敷奏以言而广闻天下之言.……
出处:出自近代思想家魏源的《魏源集`默觚》。
意思是:人生的高度决定人生的宽度,眼界、视野,决定思想,决定人生努力的方向。
原文:“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白话译文:?
人在内室黑屋,假如给他开启一条缝隙见光,可以照亮一张床;假如给他开启一个窗户见光,可以照亮室内中间的空地。
假如给他开启一扇门,可以照亮整个堂屋;假如走出黑屋,沐浴在阳光下,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扩展资料《默觚》
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默"取之于魏源的字"默深",觚为古代木简,所以取"默觚"为篇名。
这部著作是魏源于清道光十五至十九年(1835~1839)居扬州"洁园"时所撰,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
分《学篇》和《治篇》两大部分;学篇14篇,治篇16篇,编入《古微堂内集》。光绪四年(1878)淮南书局刻本《古微堂集》、宣统元年(1909)国学扶轮社印行的《魏默深文集》和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等书,均收录。
魏源(1794.4.23-1857.3.26)
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1]?。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默觚本文来自作者[瑰瑰]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1472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瑰瑰”!
希望本篇文章《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怎么立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站在庭院中看到的阳光顶多大厅(堂屋)里可以接受到,若站在天底下看到的阳光则四面八方都有照见,意思是站在的角度如果有遮挡,就只能看见一点,若视角开阔的地方,应该说往高度去才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