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福建漳州南诏林姓家庙堂号,详见南诏林氏溯源:
林姓人闽
林禄,字世荫,颖公次子,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司马睿镇建邺。东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卒后葬温陵九龙岗(今泉州肖厝涂岭)。追封《晋安郡王》,被称为福建晋安林始祖。由于后裔极蕃,播迁全闽各地,还先后播迁于两广,再转徙于浙、赣、湘,幅射到大江以北各省区及东南亚、韩国、日本和美州。其陵墓和祠遂成海内外林姓族人寻根谒祖之地。
林万宠(晋安十五世),字圣公,玄泰长子,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明经及第,授新安郡学,历任长史,饶州刺史,知高平郡诸军事,署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分别为阙下、九牧、游洋(雾峰)之祖。晋安林姓昌盛发祥,始于此。
林披(晋安十六世),字茂则,福建莆田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年十五手抄六经子史千余卷,天宝十一年明经擢第,任将乐令,迁潭州刺史,沣州司马,康州刺史,贬临汀曹掾,改临汀令。林披勤政爱民,政绩显著,擢任临汀别驾。知州事十年,名闻朝廷,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循、迈、既,传说九子俱任刺史,世称“九牧”。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诏内外长史追显其门。
堂联:西河肇基光先世,九牧家声裕后文。
开漳
唐“九牧”横州派系
据《龙溪莲池世谱》载:著公(晋安十七世),披公第三子也,小名友直,字孔昭,贞元六年明经及第,初为巴东令,历邕州经略推官,终横州刺史。生一子名患(添护),(另谱载尊公长子松出承著公为嗣子),居横州。至勉思公徙漳,传十五代至观象公(晋安三十二世),初住龙溪赤岭,后播居莲池,石仓。为开基莲池始祖。
林观象(晋安三十二世),开基莲池一世,系横州之十五代孙。生于南宋淳熙年间,生二子,长绍文,次绍武。绍文生一子,分住漳城内鱼头庙,绍武生二子,长惟善,次惟福,惟善传衍漳州莲池、石仓等处。惟福徙居诏安。
支系与传衍
莲池支系(系莲池二世林绍武后裔)
林惟福,绍武次子,字孝泽,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授广东提举学政之职,途经诏地,悦其山川毓秀,心怀羡慕,任满后留夫人住莲池守田产,携子女徙居南诏,分住畲英、梅岭二处,为开诏始祖。卒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葬吴清溪(今深桥镇政府后山岗)。穴名“十八罗帕”。谥十九致政。生三子一女,长日一解元(无嗣),次日四解元(诏林二世),初居石壁,后卜居含英,三日八上舍人(诏林二世),居梅岭。传衍诏林家庙房。
二世四解元,林惟福次子,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卒于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生三子,长九朝奉(未冠而逝),次十解元,三七官人(回归赤岭后徙居长泰)。
四世林仲安,十解元之子,号十一朝奉,生于元成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元进义将军,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卒,葬于含英村大坑内河田山,穴名飞天蜈蚣。生三子一女,长南生,次整林,三元熹。开派“五常”、“四德”,诏林兴盛始于此,子孙从宋末开始传衍粤东和闽南的诏安、东山、云霄、长泰等地,还先后播迁港、澳、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在诏安派下分布如下:
林南生支脉(五常堂)
五世林南生,仲安长子,字伯洪,生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卒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葬于含英村晚坑内河田山,穴名“出水葫芦”,谥毅威。生五子,至德、茂德、盛德、四德、五德,号“仁、义、礼、智、信”,世称“五常”。子孙传衍派别东门外,林厝巷、含英、溪雅、径尾、郭寮、万田、凤寮、庄上,县城石井、西门、西峤、林都、龙坑(龙眼营)、涵头、紫桥头、溪边、大梧、东山顶山前、东山城关、三溪村、林家巷、后园、沙前埕、黄厝寮等地。
林元熹支脉(四德堂)
五世林元熹,仲安第三子,生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卒于明宣德二年(1429年),葬寮仔村山,穴名“三台”。生四子:朝宗、文臻、德恩、成桂,子孙传衍派别诏安林厝、大梧、毫厝、东葛头、东山三宗的港西、岱南、梧龙,播迁广东粤东、台湾等地。
家庙林支系
诏安家庙林是多支联宗共祭的林姓群体,他以开诏始祖林惟福第三子八上舍人支系为主,附以永春林、漳浦港头林等几个林姓支系联宗共祭。
八上舍人支脉
二世八上舍人系开诏始祖林惟福第三子,妣吴氏,居悬钟所。明嘉靖间,朝廷实行海禁,当地海上武装集团头领吴平、林道乾、林国顕等与倭寇相勾结,杀悬钟所千户周华,对抗官兵,梅岭沿海一带民众深受其害,官府欲治吴平、林国顕等通倭之罪,派兵剿灭。子孙族人恐受株连,纷纷外逃,分衍于悬钟东门、南门、第九、小悬钟、下河、县城东门外、郭厝寮、尖山垅、胶塘尾、四都、五都等地。
林大辂支脉(馀庆堂)
林大辂,生于明正德(1509年),卒于明万历(1580年)。祖居南诏东门外“馀庆堂”,俗称林同香,娶妣美山杨氏,次妣李氏,三妣洪氏。生六子:贾、梧、而怀、而贵、而宗、而兴。
林而兴生于明嘉靖(1558年),卒于明天启(1621年)。明万历四十一年登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主事。生三子:日瑞、日煜、日灼。林日瑞生于明万历(1585年),卒于明崇祯(1643年),明万历四十四年登进士,迁陕西布政使,崇祯十五年(1642年)迁右佥御史,巡抚甘肃。
贾、梧、而贵、而宗、日瑞、日灼子孙后裔先后传衍坑尾(康美)。
而怀支脉
林而怀,大辂第三子,学识渊博,在南诏林氏家塾“文峰”执教。而兴、日瑞父子皆而怀所教授,父子俱中进士。而怀生三子,子孙分衍南诏东门外、大巷井、馀庆社等处。
林真支系(明德堂)
林真,原籍永春人,明万历初自永春从军于诏,多年未归,其母思子心切,寻子入诏,见子已置家室,遂居诏不返,在诏开宗,建基立业,附人家庙林联宗共祭。子孙传衍南诏东门外、西门、广东饶平等地。建祠《明德堂》。
林珀支系(系元代教谕林景懋之后)
漳浦佛昙港头林,七世林珀,约于明末从军于诏,因军功寓居于诏,其孙九世“凤山亭”公,从薄浦港头背其父八世“白塔公”骨骸(迁葬),择居西张。附人家庙林联宗共祭。子孙传衍西张。建祠《奏假堂》。
参与诏安家庙林联宗共祭的还有竹港“燕翼贻谋堂”的林姓支系和云霄官宅“永思堂”林姓支系。
林文康支系(系唐“九牧”端州派)
林向日,字双溪,谥文康。祖居宁化石壁,元中岁进士,署程乡县教谕,元末肇基南诏溪东上营村。妣张氏,生四子:原吉、原兴、原庆、原隆。子孙传衍溪东上营、南陂、广东三饶、潮州、揭阳等地。建祠“应源堂”。派下分布如下:
原吉支脉,分衍溪东上营、福鼎舍。
原兴支脉,分衍广东饶平枫头、上寮、南陂、德林、东山埔。
原庆支脉,分衍广东潮卅、揭阻。
原隆支脉,分衍诏安南陂、庵下、上田、桃林、新陂、大陂、古笃、哥口,播迁广西、台湾等地。
林景春支系(金溪楼仔《孝思堂》)
林景春,讳茂育,龙海海澄五都人,为启明公第八世裔孙,元末避兵乱祖上从同安县竹坑寨徙居龙海海澄。明嘉靖末年景春从海澄迁徙南诏北门真君亭。生六子:桃、椿、松、橙、梧、梓。桃椿松橙四房衍居何地未详,惟五子梧开派金溪楼仔。六子梓分衍南诏东门。建祠“孝思堂”。
林梧支脉,传衍金溪楼仔。
林梓支脉,传衍南诏东门。
后林支系(西峤《奉思堂》)
西峤《奉思堂》乃从东山后林三世四川公之孙衍派而来,子孙分衍西峤、后城、顶城、北门埕。建祠《奉思堂》。
林敬纯支系(秀篆埔坪《种玉居》)
秀篆埔坪《种玉居》,祖源从广东省海丰县五世敬纯公之孙迁徙而来,子孙传衍秀篆埔坪樟溪坝,播迁广东饶平、台湾等处。建祠《种玉居》。
分布
唐“九牧”横州派分布
南诏镇的东门外、林厝巷、灯笼街、市雅内、仙官街、岳前街、石井、西门、盘石街、城内、文峰街、秀峰街。
桥东镇的桥园、溪雅、含英、林都、后园、柴桥头、涵头、沙前埕、溪边、林家巷、田仔乾、井脚。
西潭乡的龙坑、岑头。
深桥镇的万田、风寮、庄上、郭厝寮、尖山垅、径尾、胶塘尾、樟朗。
梅岭镇的林厝、毫厝、东葛头、悬钟东门、第九、小悬钟、董厝。
四都镇的西峤、四都、邱厝城。
唐“九牧”端州派分布
官陂镇的南陂、庵下、新陂、大陂。
西潭镇的上营、福鼎金。
永春派分布
南诏镇的东门外、西门。
漳浦港头派分布
四都镇的西张。
龙海海澄林分布
南诏镇的北门真君亭、东门、金溪楼仔。
东山后林派分布
四都镇的西峤、后城、顶城、北门埕。
海丰派分布
秀篆镇的埔坪樟溪坝。
文物
祖祠家庙
诏安林氏大宗祠《追远堂》
《追远堂》址在南诏东门内戏台后、石井边(今城南小学东北角)。为二进三开问土木建筑结构。坐北向南,是诏安林氏象征开诏始祖肇基开族的祖祠。今祠已废,但祠址尚存。
诏安南诏林氏祖祠《五常堂》
《五常堂》址在南诏南大街河沟边。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结构。座北向南,另包墙围山,隙地甚宽,但祠不甚高大。清康熙年间,林家巷干爹公精通地学,改建三山外门,收外局山水入丈,精巧别致,蔚为壮观。祖祠大门两侧立石狮一对,外匾《大夫家庙》,内匾《五常堂》。
中堂左右楹联日:
一派本西河随唐开漳历七百载昭穆偕岁月永序,
五常肇南诏自元徙镇衍廿二传俎豆垂春色常新。
祠门联日:
源昉三仁源远流长充滨海五常新气象地夺良峰秀。
本生九牧本深末茂发上林十德旧家风门吞南狱英。
《五常堂》历代祭祀隆重,解放初期遭受破坏,祠已废,祖祠石柱、石狮、石匾、石雕、石基七零八落。但祠址尚存。
诏安林厝林氏祖祠《祀先堂》
《祀先堂》址在梅岭林厝村,为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结构,座北向南,规模宏大。原祠《四德堂》,清初林厝蒙难祠废,至康熙五十年重建并易名《祀先堂》,1993年5月再次重修。
堂联:东粤就官羊城中人蒙教化,
南闽择里凤山下世启蕃昌。
其二:祀典堂皇春裣秋尝酬作养,
先人妥侑忾见优闻按凄怆。
诏安林氏家庙《思成堂》
《思成堂》址在南诏东门外,为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结构,坐西向东,约建于明嘉靖至隆庆年间,天启二年重修。《思成堂》是多支联宗共祭的象征性祖祠。至今保存完好,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1717年,知诏邑古润高云龙赠联日: “西陕无双节南诏第一家。”
溪东上营林氏祖祠《应源堂》
《应源堂》址在诏安溪东(今西潭乡)上营村,坐癸向丁兼子午。1982年3月毁于火灾,1983年重修。
南诏林氏祖祠《爱敬堂》
《爱敬堂》址在南诏城内,俗称“林厝祠堂”,为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结构,座北向南,是仁祖派祖祠,今尚保存完好。
含英林氏祖祠《贻福堂》
《贻福堂》址在南诏东门外,俗称“含英祠堂”,为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结构,座西向东,是义祖派祖祠,今尚保存完好。
林都林氏祖祠《似续堂》
《似续堂》址在林都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结构,座北向南,是礼祖派祖祠,公元2001年重修,保存完好。
以上是诏安县兄弟的撰文,希望对兄弟有帮助。
对不起,没有七公主”并不是七个女儿的意思,而是这四个姐妹的名字里都带着“七”字。虽然整个氛围在幽默中展开,但是编剧以现实中存在的故事,让观众们与剧中人物一起笑声与泪水中度过 ……
列传第七公主
○秦国大长公主太祖六女太宗七女真宗二女仁宗十三女英宗四女神宗十女哲宗四女徽宗三十四女孝宗二女光宗三女魏惠献王一女宁宗一女理宗一女
秦国大长公主,太祖同母妹也。初适米福德,福德卒。太祖即位,建隆元年,封燕国长公主,再适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赐第兴宁坊。开宝六年十月薨,太祖临哭,废朝五日,赐谥恭懿。真宗追封大长公主。元符三年,改秦国。政和四年,改封恭懿大长帝姬。
有姊一人,未笄而夭。建隆三年,追封陈国长公主。元符改封荆国大长公主。政和改封恭献大长帝姬。
太祖六女。申国、成国、永国三公主,皆早亡。
魏国大长公主,开宝三年,封昭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承衍,赐第景龙门外。太宗即位,进封郑国。淳化元年,改封秦国。真宗至道三年,进长公主。大中祥符元年薨,赐谥贤肃。元符改封魏国大长公主。政和改贤肃大长帝姬。
鲁国大长公主,开宝五年,封延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石保吉。太宗即位,进封许国。淳化元年,改晋国。真宗初,进长公主。大中祥符二年,进大长公主。薨,赐谥贤靖。元符改封鲁国。政和改贤肃大长帝姬。
陈国大长公主,开宝五年,封永庆公主,下嫁右卫将军魏咸信。太宗即位,进封虢国。淳化元年,改齐国。真宗初,进许国长公主。咸平二年薨,谥贞惠,后改恭惠。景佑三年,追封大长公主。元符改封陈国。政和改贤惠大长帝姬。
太宗七女。长滕国公主,早亡。
徐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九年,封蔡国,下嫁左卫将军吴元扆。淳化元年,改魏国。薨,谥英惠。至道三年,追封燕国长公主。景佑三年,进大长公主。元符改徐国。政和改英惠大长帝姬。
邠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七年为尼,号员明大师。八年卒。至道三年,追封曹国长公主。景佑三年,进大长公主。元符改邠国。
扬国大长公主,至道三年,封宣慈长公主。咸平五年,进鲁国,下嫁左卫将军柴宗庆,赐第普宁坊。宗庆,禹锡之孙,帝命主以妇礼谒禹锡第。历徙韩、魏、徐、福四国。仁宗立,进邓国大长公主。明道二年薨,追封晋曙,谥力靖。元符封扬国。政和改和靖大长帝姬。主性妒,宗庆无子,以兄子为后。
雍国大长公主,至道三年,封贤懿长公主。咸平六年,下嫁右卫将军王贻永,进封郑国,赐第。景德元年薨,谥懿顺。景佑三年,追封大长公主。皇佑三年,改韩国。徽宗改封雍国。政和改懿顺大长帝姬。
卫国大长公主,至道三年,封寿昌长公主。大中祥符二年,进封陈国,改吴国,号报慈正觉大师。改楚国,又改邠国。天禧二年,改建国。乾兴元年,封申国大长公主。天圣二年薨,赐谥慈明。徽宗改卫国。政和改慈明大长帝姬。
荆国大长公主,幼不好弄,未尝出房闼。太宗尝发宝藏,令诸女择取之,欲以观其志,主独无所取。真宗即位,封万寿长公主,改随国,下嫁附马都尉郴遵勖。旧制选尚者降其父为兄弟行,时遵勖父继昌亡恙,主因继昌生日以舅礼谒之。帝闻,密以兼衣、宝带、器模式币助其为寿。遵勖宾客皆一昌贤士,每燕集,主必亲视饔饎。尝有盗入主第,帝命有司讯捕。主请出所逮系人,以私钱募告者,果得真盗,法当死,复请贳之。历封越、宿、鄂、冀四国。明道元年,进魏国。
初,遵勖出守许州,暴得疾,主亟欲驰视之,左右白:须奏得报乃可行,主不待报而往,从者裁五六人。帝闻,遽命内侍督诸县逻兵以卫主车。其后居夫丧,衰麻未尝去身,服除,不复御华丽。尝燕禁中,帝亲为簪花,辞曰:“自誓不复为此久矣。”尝因浴仆地,伤右肱,帝遣内侍责侍者,主曰:“早衰力弱,不任步趋,非左右之过。”由是悉得免。
主善笔札,喜图史,能为歌诗,尤善女工之事。尝诫诸子以“忠义自守,无恃吾以速悔尤”,视他子与己出均。及病目,帝挟医诊视,自后妃以下皆至第候问。帝亲舐其目,左右皆感泣,帝亦悲恸曰:“先帝伯仲之籍十有四人,今独存大主,奈何婴斯疾!”复顾问子孙所欲,主曰:“岂可以母病邀赏邪?”赍白金三千两,辞不受。帝因谓从臣曰:“大主之疾,倘可移于朕,亦所不避也。”主虽丧明,平居隐几,冲淡自若。诫诸子曰:“汝父遗令:柩中无藏金玉,时衣数袭而已。吾殁后当亦如是。”
皇佑三年薨,年六十四。帝临奠,辍视朝五日。追封齐国大长公主,谥献穆。徽宗改封荆国。政和改献穆大长帝姬。
真宗二女。长惠国公主,早亡。
升国大长公主,初入道。明道二年,封卫国长公主,号清虚灵照大师。庆历七年,追封鲁国,谥昭怀。徽宗改封升国大长公主。政和改昭大长帝姬。
仁宗十三女。徐国、邓国、镇国、楚国、商国、鲁国、唐国、陈国、豫国九公主,皆早亡。
周、陈国大长公主,帝长女也。宝元二年,封福康。嘉佑二年,进封衮国。主幼警慧,性纯孝。帝尝不豫,主侍左右,徒跣吁天,乞以身代。帝隆爱之。
帝念章懿太后不及享天下养,故择其兄子李玮使尚主。玮朴陋,与主积不相能。主中夜扣皇城门入诉,玮皇惧自劾。谏官王陶论宫门夜开,乞绳治护卫,御史又共论主第内臣多不谨,帝为黜都监梁怀一辈十余人。后数年不复协,诏出玮于外,主降封沂,屏居内廷。久之,复召玮,使为附马都尉如初。英宗立,进越国长公主。神宗治平四年,进楚国大长公主。
熙宁三年薨,年三十三。以玮奉主无状,贬陈州。辅臣议谥,帝以主事仁祖孝,命曰庄孝,追封秦国。徽宗加周、陈国。政和改封庄孝明懿大长帝姬。
秦、鲁国贤穆明懿大长公主,仁宗皇帝第十女也。母曰周贵妃。嘉佑五年,封庆寿,进惠国。治平四年,进许国大长公主。下嫁吴越忠懿王之曾孙、右领军卫大将军钱景臻。改韩、周燕国。徽宗朝,进秦、魏两国。政和三年,更封令德景行大长帝姬。
靖康二年,诸帝姬北徙,姬以先朝女,金人不知,留于汴。建炎初,复公主号,改封秦鲁国。避地南渡,贼张遇掠其家,中子愕被害。公主至扬州朝谒,复避地之闽。
绍兴三年,自闽至会稽,请入见,因留居焉。后徙台州。上以公主行尊年高,甚敬之,每入内,见必先揖。靖康中,戚里例纳节,至是,公主为其子忱请还旧官,上以忱为沪川节度使,仍诏戚里不得援例。久之,又为忱请优赐推恩,上重违之,加忱开府仪同三司。时主有三子,愐、恺非己所出,故独厚于忱。上戒之曰:“长主寿考如此,乃仁宗皇帝四十二年深仁厚泽,是以钟庆于长主。长主待遇诸子,宜法仁宗用心之均一。”主感服。
薨,年八十六。上辍朝五日,幸其第临奠,诏子孙皆进官一等。谥曰贤穆。二十九年,加谥明懿。
衮国大长公主,帝第十一女也。嘉佑六年,封永寿。进荣国长公主。治平四年,进邠国大长公主。熙宁九年,改鲁国。下嫁左领军卫大将军曹诗。主性俭节,于池台苑囿一无所增饬。十年夏,旱,曹族以主生日将盛具为寿,主曰:“上方损膳彻乐,吾何心能安。”悉屏之。
元丰六年薨,年二十四,追封荆国,谥贤懿。迁其二子晔、旼皆领团练使。徽宗追封衮国,又改贤懿恭穆大长帝姬。
燕、舒国大长公主,帝第十二女也。嘉佑六年,封宝寿。八年,进顺国长公主。治平四年,进冀国大长公主。元丰五年,改魏国,下嫁开州团练使郭献卿。上,进楚国。徽宗改吴国,进吴、越国,改秦、衮国。政和二年薨,追封燕、舒国,谥懿穆,复改懿物大长帝姬。
英宗四女。舒国公主,早亡。
魏、楚国大长公主,帝长女。嘉佑八年,封德宁。治平三年,进封徐国,下嫁左卫将军王师约。四年,进陈国长公主。元丰八年薨,追封燕国大长公主,谥惠和。元佑四年,追封秦国。徽宗追封魏国,加韩、魏国,又改惠和大长帝姬。
魏国大长公主,帝第二女,母曰宣仁圣烈皇后。嘉佑八年,封宝安公主。神宗立,进舒国长公主,改蜀国,下嫁左卫将军王诜。诜母卢寡居,主处之近舍,日致膳羞。卢病,自和汤剂以进。帝厚于姊妹,故主第池SP服玩极其华缛。主以不得日侍宣仁于宝慈宫,居常悒然。间遇旱?,帝降损以祷,主亦如之,曰:“我奉赐皆出公上,固应同其僳戚。”帝居慈圣光献皇后丧,毁甚,主曰:“吾与上同体,视此亦复保聊!”立散遣歌舞三十辈。
元丰三年,病笃。主性不妒忌,王诜以是自恣,尝贬官。至是,帝命还诜官,以慰主意。太后临问,已不省,后恸哭,久稍能言,自诉必不起,相持而泣。帝继至,自为诊脉,亲持粥食之,主强为帝尽食。赐金帛六千,且问所须,但谢复诜官而已。明日薨,年三十。帝未上食即驾往,望第门而哭,辍朝五日。追封越国,谥贤惠。后进封大长公主,累改秦、荆、魏三国。
主好读古文,喜笔札,赒恤族党,中外称贤。诜不矜细行,至与妾奸主旁,妾数抵戾主。薨后,乳母诉之,帝命穷治,杖八妆以配兵。既葬,谪诜均州。子彦弼,生三岁卒。
韩、魏国大长公主,帝第三女,与魏国同生。始封寿康公主,改祁国、卫国,下嫁张敦礼。进冀国大长公主,改秦、越、楚国,加今封。政和三年,改贤德懿行大长帝姬。宣和五年薨。
神宗十女。楚国、郓国、潞国、刑国、邠国、衮国六公主,皆早薨。
周国长公主,帝长女也。母曰钦圣宪肃后后。封延禧公主。生而警悟,自羁丱习嗜宛如成人。年十二卒,帝后皆变服哀送。追赠燕国。元符末,改封周国。
唐国长公主,帝第三女也。始封淑寿公主。初,帝念韩琦功德,欲与为婚姻,故哲宗缘先帝,以主降琦之子嘉彦。历封温、曹、冀、雍、越、燕六国。政和元年薨,追封唐国长公主。
潭国贤孝长公主,帝第四女也。母曰宋贵妃。始封康国。绍圣四年,下嫁王遇。历韩、鲁、陈、郓四国。大观二年薨,追加封谥。
徐国长公主,帝幼女也。母曰钦成皇后。始封庆国,进益、冀、蜀、徐四国。年及笄,犹处圣瑞宫。侍母疾,昼夜不暂去,药饵非经手弗以进。迨疾革,号恸屡绝,左右不忍视。
崇宁三年,下嫁郑王潘美之曾孙意。事姑修妇道。潘故大族,夫党数千百人,宾接皆尽礼,无里外言。志向冲淡,服玩不为纷华,岁时简嬉游,十年间惟一适西池而已。再生子,不成而死,滕妾得女,拊视如己出。政和三年,改称柔惠帝姬。五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贤静长帝姬。
哲宗四女。邓国、扬国二公主,早亡。
陈国公主,始封德康公主,进瀛国、荣国。大观四年,下嫁石端礼,徙陈国。改淑和帝姬。政和七年薨。
秦国康懿长公主,帝第三女也。始封康懿,进嘉国、庆国。政和二年,改韩国公主,出降潘正夫。改淑慎帝姬。靖康末,与贤德懿行大长公主俱以先朝女留于汴。建炎初,复公主号,改封吴国。觐上于越,以玉管笔、小玉山、奇画为献,上温辞却之。避地至婺州。
绍兴四年入见,其子尧卿等五人各进官一等。主奏言:“祖宗以来,驸马都尉石保吉、魏咸信、柴宗庆皆除使相。今正夫历事四朝,在汴京曾建议迎陛下,至杭州又言禁卫未集,预宜防变,乞除开府。”上不许。八年再入见。留宫中三日。时极暑,上每正衣冠对之饮食,又为正夫求恩数,上曰:“官爵岂可私与人,况今日多事,未暇及此。”时赵鼎当国,方论群臣绍述之奸,颇抑正夫。鼎去位,正夫始得开府之命。给事中刘一正言其非旧制,恐援例者多,乃诏:“哲宗惟正夫为近亲,余人毋得援。”显仁太后归,主同秦、鲁国大长公主迎于道。十九年,又入朝。子长卿、粹卿、端卿皆自团练使升观察使,从所请也。孝宗即位,进封秦国大长主。隆兴二年薨,谥康懿。
主在日,正夫官至少傅,封和国公;温卿宁国军承宣使,长卿宁江军承宣使,端卿昭信军承宣使,清卿容州观察使,墨卿、才卿并带团练使,其盛如此。正夫薨于绍兴二十二年,赠太傅。
徽宗三十四女。政和三年,改公主号为帝姬,国号易以美名,二字。
嘉德帝姬,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封德庆公主。改封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嘉德。下嫁左卫将军曾夤。
荣德帝姬,初封永庆公主,改封荣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荣德。下嫁左卫将军曹晟。
顺淑帝姬,初封顺庆公主。薨,追封益国。及改帝姬号,追封顺淑。
安德帝姬,初封淑庆公主,改封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安德。下嫁左卫将军邦光。
茂德帝姬,初封延庆公主,改封康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茂德。下嫁宣和殿待制蔡鞗。
寿淑帝姬,初封寿庆公主。薨,追封豫国。及改帝姬号,追封寿淑。
安淑帝姬,初封安庆公主,改封隆福。薨,追封蜀国。及改帝姬号,追封安淑。
崇德帝姬,初封和庆公主,改封崇福。寻改帝姬号。下嫁左卫将军曹湜。再封崇德。宣和二年薨。
?柔福在五国城,适徐还而薨。静善遂伏诛。柔福薨在绍兴十一年,从梓宫来者以其骨至,葬之,追封和国长公主。
孝宗二女:长嘉国公主,绍兴二十四年,封硕人,进永嘉郡主,三十二年卒。诏以医官李师克等属吏,孝宗时居东宫,奏:“臣女幼而多疾,不宜罪医。”遂寝。乾道二年,赠嘉国公主。次女生五月而夭,未及封。
文安郡主,光宗长女也;次女封和政郡主;季女封齐安郡主。皆早卒。绍熙元年,并追赠公主。
安康郡主,魏惠献王女也。初封永宁郡主,改封通义。以父遗表,遂升安康。归殿前司前军统领罗忠信子良臣。诏王府主管邓从义谕旨:“皇女孙郡主宜执妇道,务成肃雍之德,毋敢或违。”赐申第居之。良臣以恩转秉义郎,除阁门祗候官。开禧元年,郡主薨,年三十九。
祁国公主,宁宗女也。生六月而薨,追封祁国。
周、汉国公主,理宗女也。母贾贵妃,早薨。帝无子,公主生而甚钟爱。初封瑞国公主,改升国。开庆初,公主年及笄,诏议选尚。宰臣请用唐太宗降士人故事,欲以进士第一人尚主,遂取周震炎。廷谢日,公主适从屏内窥见,意颇不怿,帝微知之。
景定二年四月,帝以杨太后拥立功,乃选太后侄孙镇尚主。擢镇右领军卫将军、驸马都统,进封公主为周国公主。帝俗俚时见之,乃为主起第嘉会门,飞楼阁道,密迩宫苑,帝常御小辇从宫人过公主第。特赐董役官减三年磨勘,工匠犒赏有差。明年,进封周、汉国公主,拜镇庆远军承宣使。镇宗族娣姒皆推官加封,宠异甚渥。
七月,主病。有鸟九首大如箕,集主家捣衣石上,是夕薨,年二十二。无子,帝哭之甚哀,谥端孝。镇官节度使云。
本文来自作者[翁宏赛]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boyu.cn/sz/872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翁宏赛”!
希望本篇文章《哪位知道林氏思成堂的来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是福建漳州南诏林姓家庙堂号,详见南诏林氏溯源:林姓人闽林禄,字世荫,颖公次子,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司马睿镇建邺。东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卒后葬温陵九龙岗...